中国建筑,以其独具特色的构思、巧夺天工的构建而*中外,造成人们的赞美和感叹。古代建筑物伴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而发展,由*开始简单的抵御安全防护作用扩展为承载多种社会功能,极富多样文化内涵,组成了我国意味悠长的建筑文化。
中国建筑的优美与魅力,不单单是在于它们外型的壮丽与雄壮,更在于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我国传统文化如《老子》和《易经》所倡导的“大道”。对古代人来说,几乎全部的学问都源于《易经》。如同木匠的祖师爷鲁班,也是一个精通《易经》的人,让他的建筑技术和木工技艺突飞猛进。
《鲁班经》是建立在《易经》基础上的,和《易经》密切相关。书里面有一句话,“凳不离三,门不离五,床不离七,棺不离八,桌不离九”,经常被以前的木匠挂在嘴边。这句话既体现了《易经》的原理,也有美好的寓意,老祖宗生活中处处讲究吉利、吉祥,把追求幸福的愿望寄托在身边的一器一物上。
对于古代建筑的设计指导思想,自始至终都力争与易学的“观物取象”、“法天象地”原则符合,这也是“天人合一”论在古代建筑设计概念上的艺术运用。自秦、汉以来,这类易经人文下的建筑规划设计指导思想,一直续延到封建社会后世。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周易“象天法地”的体现。
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,紫禁城作为皇城的核心部分居于全城中心,以此象征居天中心的帝座紫微垣。城内道路经纬有序,井井有条。我们的先民把数的元素外化融入到建筑之中,不仅使建筑中的数和天象、天文、阴阳、时令、地理、地利等融为一体,也借助于建筑中数的意象来表达审美、和谐、平衡、吉祥、美满和等阶的价值追求。
易学创立了“阳奇阴偶”的数字奇偶观念,即“天一地二,天三地四,天五地六,天七地八,天九地十”。并且特以九、六为阴阳的代表,规定奇数对应天,属于阳性,象征吉祥、幸福、和谐与美满;偶数对应地,属于阴性,有阴冷和不祥的意义。
中国古代有“九重天”之说,建筑构造“九”数的重复出现,意在暗合寰宇之“九重”。拿北京天坛来说,它分上、中、下三层,*层径九丈,取“一九”之意;第二层径十五丈,取“三五”之意;第三层径二十一丈,取“三七”之意。此外,天坛的高度、坛面石块、栏板数目均采用了一、三、五、七的阳数,暗合“太极”和“九重天”。中国传统社会常常借用数字来表达某种美好的愿望。